建筑工程技術專業BIM技術的需求分析
編輯: 來源: 更新:2020-09-14 點擊:[0]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譯為“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種基于計算機技術的模型設計技術,主要針對建筑行業各項工程的設計施工與運行維護等全程作業。該技術將收集到的工程各環節信息輸入計算機,利用計算機技術或軟件建立虛擬建筑模型,在虛擬建筑模型上完成諸如策劃、施工、運行、維護等建筑全周期的仿真性應用。BIM的使用目標是幫助設計、施工和技術人員了解和掌握建筑項目各環節的信息特點,以優化設計方案、提高施工效率、降低作業成本、縮短建筑工期、提高工程利潤,使建筑工程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1.BIM的概念闡述
BIM概念最早出現于1975年,其理論形成的背景環境是1973年爆發的全球石油危機,當時全美社會各行業深刻感受到提高生產效益的緊迫性。1975年喬治亞大學Chunk Eastman教授提出了BIM理論,旨在通過建筑工程的量化及可視化分析,實現降低成本與提高效率的目標。
BIM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利用計算機實現了建筑工程的可視化操作。傳統建筑行業在設計階段可視的只有二維化的圖紙,成品未制作完成前,技術人員只能憑借圖紙上縱橫的線條在頭腦中想象三維的構件。傳統建筑相對簡單的部件或許可以僅僅依賴人腦想象,但現代化建筑錯綜復雜的設計僅憑人腦已經很難實現由二維轉換為三維,BIM技術幫助人類實現了這一需求。BIM技術實現的立體效果圖與傳統制作效果圖的差異在于:傳統效果圖的制作通常交由專業的制圖單位制作,盡管也能制作出三維的圖形,但并非是由二維的圖紙信息自動生成的三維圖形,構件之間相對獨立,不能反映構件之間的關聯性。而BIM則通過集成二維圖紙上的信息自動生成三維模型,構件之間的關聯性自動呈現,任何信息的變化影響到相鄰構件的情況一目了然。不僅如此,BIM應用過程中,工程全程均為可視化操作,無論設計、施工、運營、維護任一環節有變動、交流、設想或決策均可以可視化立體呈現。
2.建筑工程技術專業BIM技術的需求分析
理論而言,BIM技術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培養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十分必要,比如:信息應用工程師、模型生產工程師、專業分析工程師、項目經理、總監。但是,受到技術與人員的局限,國內目前能夠培養的BIM應用型專業人才只限于模型生產工程師一類。制約國內BIM專業人才培養的客觀因素有二:標準和軟件,主觀因素則是人才匱乏。我國國內的《BIM應用標準》還處于編制環節,缺失的標準自然造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版權的應用軟件的開發和生產。沒有自主標準與軟件的客觀環境使國內BIM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已培養的人才都處于極度不成熟狀態。當前制約國內BIM人才培養最大瓶頸問題就是師資力量的匱乏。作為培養BIM人才的教師隊伍而言,除了應具備理論教學知識以外,還應具備熟練的BIM實際操作能力。然而,國內高職院校中不缺乏熟悉BIM理論知識的教師,也不缺乏兼具建筑工程理論與實際操作能力的工程師,唯一不足的是既有BIM理論又有BIM實際應用能力的“BIM理論+實操”型的師資力量。因此,整體上我國的BIM教學與人才培養還處于摸索和研究階段之中。
3.建筑工程技術專業BIM技術人員的培訓與管理
3.1BIM專業人才應當具備的能力
首先是熟練的理論基礎知識。通過課堂教學掌握利用BIM技術將建筑二維信息轉化為三維模型的理論知識;其次,運用掌握的BIM理論知識進行虛擬的建筑項目策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進一步熟悉BIM在建筑工程項目中的運用。第三,進入實訓基地或企業開展現場操作,利用BIM工具結合實際工程項目開展設計、施工、質檢、竣工等實際操作,通過現場工作積累工作經驗并反饋理論學習,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效果并提高實際工作能力。
3.2“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解決BIM技術人員的需求
針對當前國內高職院校BIM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解決BIM技術人員需求的措施應有兩點:一、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水平;二、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培養?!靶F蠛献鳌?“工學結合”可以作為實現以上兩個目標的有效策略。
3.3校企結合
指高職院校的專業BIM教師聯合BIM專業咨詢公司共同開展BIM人才的培養工作。以廣州番禺職技院為例,201 1年,該校與互聯立方技術公司合作開創了校內實訓基地,學校提供場地,設備和軟件則由合作雙方共同承擔,企業和學校以互聘制為基地提供工作人員,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學校的專業教師與BIM專業工程師共同參與實訓基地的管理。
實訓基地建立后,教師與學生分別與北京建筑設計院、中南建筑設計院、香港is_BIM公司等知名企業BIM設計專家進行了全方位的合作與交流,獲得了理論和實際工作中的大量寶貴經驗。至第六學期,學生得到了頂崗實習的機會,基地提供了結構設計、建筑設計、模型制作、設備設計等項目的實習內容。在學校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實現了與實際工作的“零距離”接觸,大大提高了職業技能與水平,教師隊伍整體教學水平也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磨煉和提高。
3.4工學結合
這種人才培育模式特別適合BIM這類應用型專業學科的教育教學,以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自2012年開始,該校開啟了“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與當地眾多BIM專業公司和建筑工程公司開展合作,為企業定向培養BIM建模人才。
學校首先從校內建筑專業中挑選出全專業范圍的學生,第一學期只學習學校原先設置的建筑工程基礎知識課程。從第二學期開始,在學?;A知識課程外,學生開始額外增學BIM建模課程,這是學校和委培企業聯合設置的四門專業課程之一。至第四學期,學生開始增學其他三門專業課程――施工組織實訓、施工技術實訓、計價與計量實訓。額外增學的四門專業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從二維向三維轉化建模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
四門額外增學的課程學成后,學生于第三學年進入“廣東工程BIM應用技術研發中心”,這是學校與企業共同創建的實訓基地。學生進入實訓基地開始接觸真實的建筑項目,在此期間,院方專業教師、公司企管、BIM專工對學生開展“滾動”式教育――學生先在實訓基地進行一星期建模操作,之后到項目施工現場觀察并監控建模的具體施工。由于學生獨立完成從二維向三維轉換建模的操作極為困難,這時候企業的BIM專工會對學生進行輔助性修正,之后學生返回實訓基地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彌補,完成后再返回施工現場觀察并監控,以此類推。通過反復進行以上步驟的滾動式培訓,該院“訂單”式BIM人才培訓的學生均成為了熟練的BIM建模工程師,相關企業對這些學生極為青睞,學生一畢業即進入當地知名BIM專業公司或建筑工程公司,可謂供不應求。